2009年招生专业一览表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业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焊接技术与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动车组)
车辆工程(城市轨道车辆)(新增专业)
交通运输
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软件工程
电气信息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车组)(新增专业)
自动化
通信工程(铁道信号)
电子信息工程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
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安全工程
土木工程+软件工程
软件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
交通工程+软件工程
土木工程+软件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专本升)
软件技术(高职)
爱恩国际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
酒店管理?穴高职?雪
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 (艺术类)
动 画 (艺术类)
艺术设计 (艺术类)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
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经济学+软件工程
工商管理类+软件工程
外国语学院
英语+软件工程
日语+软件工程
人文社科部
社会工作+软件工程
轨道交通技术学院
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供电)(高职)
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机车)(高职)
铁道车辆(高职)
铁道通信信号(高职)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运输)(高职)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高职)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列车车务管理)(高职)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机械工程系,创办于1956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建设,已成为一个治学严谨、学科学位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单位。目前,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工业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辽宁省高校本科示范性专业;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下设6个教研中心、3个教研室、2个实验中心、1个工程训练中心和9个研究所(科研团队)。现有教职工148名,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7人。有博士生导师15人,双聘院士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奖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9人,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近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863计划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与企业合作项目2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数字化制造理论及实用技术、新型机械传动设计理论与方法、先进加工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运动器械与康复器械的研究、逆向工程理论与技术、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企业信息化先进理论及技术、摩擦学与信息技术、机械产品数字仿真与优化设计等方面形成了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特色研究方向,为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学院十分注重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改革,2001年以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和工程训练为辽宁省精品课程;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辽宁省普通高校教学团队。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工程、先进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能在产、学、研各界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研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大类培养、宽口教育思想设立的一级学科类专业,它以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机械学、制造技术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为主体构建学科基础体系,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设有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四个专业方向。实行二年半基础学习,一年半专业方向培养;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基础理论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
本专业方向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机、电、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培养具备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掌握机电设备制造过程及其自动控制、生产管理的基础理论,胜任在现代制造业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方向
本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强度分析及现代设计方法从事强度分析中的几何、物理和边界条件等多种非线性问题和生产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等方面的研究。从事智能机械系统的设计、产品开发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培养具备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胜任在现代制造业领域从事机械机构或产品设计、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机械电子工程方向
本专业方向与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学、控制技术、新材料和管理工程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推动,形成机械、电子、流体、光学、材料、管理一体化技术。它研究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检测控制和生产管理。培养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有实践动手能力,既有机电控制专业知识,又懂设计制造、运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向
本专业方向是指借助计算机和数字化设备开展的,以三维图形、虚拟现实、仿真互动和快速建模及成型等技术为主的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产品制造方法。培养具备数字模具设计、数字机械设计、模具数字化加工工艺、数字分析及数控制造等领域的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掌握先进的大型工程软件和工程基础理论,胜任在机械装备制造业领域从事各种模具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C.主要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现代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与编程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是现代测控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培养掌握测量控制技术、仪器仪表设计制造技术,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主要学习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学、光学、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业方向偏重自动检测与控制及仪器仪表应用,面向现场需求,突出计算机与测量、控制技术的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C.主要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精密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原理与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子测量、智能仪器仪表设计、精密测量技术等。
工业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既掌握现代工业工程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又具备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为制造类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进行组织、决策、计划、控制和实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强调以机械制造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能够将人力、物资、设备、技术和信息加以综合,设计高效最优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学习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基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管理工程技术基础等基础知识和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应用理论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工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工业工程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C.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制图、C语言与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概率统计、系统工程、运筹学、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基础工业工程、现代质量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产业、软件产业或其他部门从事产品、零部件设计、制造、控制、软件开发研制、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计算机学科以及与计算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根据软件行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项目管理、嵌入式系统和现代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现代工程图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方向)、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方向)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毕业生适宜在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领域及其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与研制工作;适宜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以及IT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经营、组织与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软件工程及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产业发展要求和国际软件市场(特别是日本软件市场)发展现状,按综合应用型学科建设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学位体系,采用双专业本科教育复合培养模式,实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复合。
B.培养要求:本专业是按照本科双专业培养模式,采用大类招生,宽口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计划。前两年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三年主要为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分别为:软件开发与测试、嵌入式系统和自动检测与控制、仪器仪表应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等专业方向。
C.主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精密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原理与设计、信号分析与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工程光学;计算机组织与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SP基础与应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方向)、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开发与测试方向)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1959年。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焊接技术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研究生专业。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还拥有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07年经批准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是辽宁省重点学科。目前,学院在校博士研究生31人,硕士研究生159人,本科生1153人。
学院下辖7个教学中心、1个实验中心、1个省重点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重点实验室和6个校级科研团队。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12人,讲师及助教27人;他们中31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具有硕士学位。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人。
学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实力,近3年来,承担数十项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和大连市项目及大量的企业攻关课题,科研经费总额7600多万元。获得省级科技奖励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70多篇,其中74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各类专著和教材8部。
学院拥有JSM-6360LV扫描电子显微镜、OXFORD能谱分析仪、H-800透射电子显微镜、PW1710型X射线衍射仪、400型连续挤压机、HKZ40型真空扩散焊机、压铸机、真空镀膜机等各类设备980多台件,能够满足各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的需要。
学院具有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基础,除与国内的许多大学、研究所有合作关系外,还与法国国立高等机械工程学院、日本埼玉工业大学、日本室兰工业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固态化学与机械化学研究所、韩国顺天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和材料热加工工艺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能在材料热加工和材料成形及控制等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掌握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材料成形和加工工程的基础知识、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本专业按宽口径设置,按专业方向培养。前3年学习共同的课程,第4年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有:铸造工艺及设备、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和模具设计与制造。
C.主要课程:
铸造工艺及设备方向:主修液态金属成型原理、铸造工艺学、铸造合金及熔炼、铸造设备,造型材料及特种铸造等必修课程及现代材料分析技术、压铸模具设计、复合材料、表面技术、无损检测技术、Pro/E软件应用、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
塑性成型工艺及设备、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主修塑性成型原理、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模具CAD/CAM、三维实体造型技术等必修课程及现代材料分析技术、模具材料及热处理、Solidworks软件应用、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
D.特色和优势:实行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办学力量强,服务于当前快速发展且成长性好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轨道交通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冶金、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具有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等基本技能,具有必需的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品的检测、选用及正确选择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初步能力,具有文献检索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本专业按一级学科宽口径设置,按二级学科专业方向培养。前2.5年学习共同的课程,后1.5年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目前设置的专业方向有: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C.主要课程:
金属材料工程方向:主修材料科学基础、金属热处理原理与工艺、金属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现代材料分析技术、材料工程基础等必修课程及热处理设备、金属腐蚀与防护、金属功能材料、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真空及薄膜制备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方向:主修材料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材料物理性能、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粉体加工与制备、无机材料热工设备、功能陶瓷、特种无机材料、矿物材料概论等必修课程及复合材料、真空及薄膜制备技术、表面技术、无损检测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专业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
D.特色和优势:实行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与企业有广泛的合作,项目多且学生能够参与。以材料热处理、粉体材料、表面工程、新材料为特色。面向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业和轨道交通领域就业。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A.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电工和电子学、机械、力学和自动控制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电子学、热加工工艺、自动化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焊接电弧及弧焊方法、焊接结构力学和材料熔接基础及焊接性;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工程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C.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工程参量检测与控制、焊接电弧及弧焊方法、焊接结构、弧焊电源、材料熔焊基础及焊接性、材料加工前沿讲座等。
D.特色和优势:实行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办学力量强,服务于当前快速发展且成长性好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轨道交通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A.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具备物理学、电子学及光电子学等领域内宽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系统以及铁路交通用电器的科研技术开发、检测、工艺、设备、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B.培养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系统以及铁路交通用电器的技术开发、检测、生产、工艺及设备使用的初步能力,具有文献检索以及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科研、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C.主要课程:工程制图、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机械设计、计算机硬件技术、C语言程序,结晶学、半导体物